作为商业机构,券商扎堆逐利新业务再自然不过,但在向钱看的指导原则下,不妨拉长时间的轴线。
先来看看时下最火爆的融资融券业务。在弱市中,清淡的交易量导致证券营业部和营销人员的收入下滑明显。融资融券业务的出炉让一些深套股市的投资者获得了投资看好券种的可能,于是由两融催生的成交额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券商传统交易佣金下滑的空间。
由此,2011年两融业务一经推出便成为了经纪业务的救星。一些券商将融资融券开户数量作为业务考核指标,一时间客户数迅速达数万个。不少券商主动诱导客户开户融资炒股成为默认的销售方式。
如若是客户自主的投资行为,券商为其提供服务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不论是前台营销人员抑或券商总部,部分券商客观存在诱导客户交易的冲动,尤其在成交额、收入等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客观评判市场尤为困难。
上海一家券商营业部一段时间内融资融券成交额占比高达70%,碰上上涨行情皆大欢喜;反之如何呢?
数日之前股市大跌,融资炒股爆仓的新闻不绝于耳,亏损50%的投资者也绝非少数。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融资融券业务中券商角色的讨论。
与股指期货同理,尽管券商赚取了利息收入和佣金,但客户被市场消灭,券商绝非赢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券商对研究所的错误定位曾导致行业发展遭遇大瓶颈。近年大多数券商将研究所定义为利润中心,导致了研究行为屡屡变形。
不少研究所为增收不得不选择卖方业务。在对机构客户低声下气、笑脸相迎的同时,对内的服务则敷衍了事。很多营业部反映,公司内部分析师对客户交流会并不用心,双方还往往为差旅费哪方负担而讨价还价。
研究所所长们为赚钱绞尽脑汁,公募基金分仓收入天花板已现;经纪业务、财富管理部与其他业务得不到研究所的有效支持,继而转向自力更生,自己培养投资顾问。部分券商因成本约束,将市场研究直接下放至营业部,由营业部投资顾问团队独立承担。
长远来看,投资者对市场判断要靠单独的投资顾问或者投资顾问团队导向。这样的团队具有销售、研究、业务咨询及产品推荐多种职能,他们的研究多数来自于营业部层面的交流,少数来自内外研究所的报告。
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我国证券公司的研究能力总体处于很低的水平,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上市公司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影响很小,难以形成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
证券公司目前的研究模式或许在股票投资市场仍可持续,但在多业务、多产品的财富管理时代则即将被淘汰。
仅用两融业务为例,券商需对两融客户的资产情况、投资偏好、市场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在判断市场大跌的同时,阻止客户自杀性交易,虽然牺牲了短期收入,但保住客户资产,为今后各种业务留下了火种。
中信证券(行情,问诊)董事长王东明曾说过,从业者需重视客户的第一笔交易。如果一个投资者第一笔交易盈利了,那么他不太容易离开这家券商;如果第一笔出现巨亏,他留下和再次登门可能性极小。
券商对研究部门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使之错过搭建研究和销售为基础的新时代竞争力平台时机。今后两融等融资类业务、直投、资产证券化、全球资产配置、金融产品评估等新业务,对研究深度和广度要求将更高。
高盛超过50年的大宗商品数据库,使其在该领域拥有不可争议的研究地位。而海外投行在全球的各类投资、汇率、金融对冲等业务始终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研究团队支撑。
尽管研究业务并不直接贡献利润,但其贡献的是政策解读、公司战略,协调机制、利益分配等各个层面的思考和智慧,是公司业务走向多元化、公司走向全球化的基石。
创新时代,券商轻视或者缺失研究,如同少了一条腿,只能靠蹦跶,注定走不了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