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HIBOR利率攀升刺激下的“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加快松动,且“降准”可能反映实体经济的严峻性,从而只是延长了此轮大宗商品反弹的时间,但彻底转市还需实体经济复苏和需求面改善的配合。
近期商品市场继续受欧洲债务危机进展、中国库存周期和货币政策三大因素主导,因当前欧洲债务危机这个不稳定的“炸弹”没有排除;而中国下游终端产业也没有进入新一轮的补库周期,去库存化还在持续,导致对工业品和农产品需求都相对低迷,从而商品内弱外强格局出现。
反弹基于欧美变相宽松
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美国推出扭曲操作,欧洲连续降息并通过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给银行业提供流动性,新兴经济体也从遏制通胀转向“保增长”而降息,从而使全球货币宽松或变相宽松效果在2012年显现。今年1月份公布的大多数数据显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出现初步回暖迹象,全球制造业从低于枯荣分水岭的48升至50上方,而领先指标也在2011年12月份开始回升,反映其34个成员国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2011年12月份升至100.4,11月份为100.2,这是该指标自2011年2月以来的首次上升。
新一轮货币宽松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对冲基金等重新恢复了对风险资产的青睐,风险资产价格出现回升,作为商品风向标的原油和铜,其价格从年初至今分别上涨了3.22%和11.43%。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的过去一周,对冲基金经理增加13%的大宗商品净多头,订单合同达到将近93万份,为自2011年9月20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货币政策微调兑现
在“降准”预期持续了两个多月后,央行终于有所行动。然而,此次“降准”不等于特别宽松,,且央行“降准”还从另一面反映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不乐观。
从央行降准的举动看,因1月份的货币和贷款增长速度降到新低,央行担心外汇占款回升幅度不足以抵补财政存款增加和存款持续下降引发的流动性趋紧负面影响。
库存周期还未启动
大宗商品和中国经济自2000年以来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2年商品市场的主要看点就是中国库存周期的启动,而通过观察PMI分项指标看,原材料库存指数升至49.7,而统计历史数据发现,大多数1月指标在50上方,暗示企业2012年补库不足;而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8,尽管较2011年四季度回落,但依旧高于往年,暗示下游需求不振,去库存化阶段还未结束。
分品种看,有色金属元宵节后订单远不及往年,下游开工率普遍在65%以下,国内铜库存攀升历史新高,逼近20万吨,而铝库存较去年低位大幅回升,唯独铅库存略微下降。化工品方面,PTA因PX企业元宵节后复产,原材料供应不足问题缓解,且后续面临庞大产能释放,尽管聚酯行业因纺织行业补库而出现部分采购,但也不及往年;PVC价格因电石价格下调和下游补库活动因建筑开工较少而相对不活跃,唯独塑料寄希望春节农膜厂家旺季的采购。农产品,豆粕因春节后生猪存栏量下降采购也相对消极,豆油、菜油和棕榈油在春节效应结束后需求也呈现回落迹象。
希腊危机并非终结
2月13日,希腊国会通过了不受欢迎的紧缩法案,但鉴于希腊政治危机也可能导致紧缩方案执行难产,目前48%的希腊人宁愿国家违约也不愿接受痛苦的紧缩措施,38%的希腊人支持实施紧缩措施。况且,协议的达成是把双刃剑,后期“借新债还旧债”导致希腊还本付息的压力还很大,经济仍是负增长,市场对希腊的信心严重不足,这样恶性循环出现:经济进一步萎缩反而助推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和偿债能力下降。
欧洲债务危机不单单是希腊已过,葡萄牙在步希腊后尘,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尽管国债收益率因欧洲央行释放流动性而下降,但是巨额的债务到期压力和困难重重的财政紧缩,这都导致债务危机还未终结。
最后,3年期LTRO成功舒缓了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势,但该政策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信贷紧缩还是未知数,欧洲银行业能否摆脱通缩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近的欧元区银行借贷调查显示,2011年四季度信用条件仍旧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