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五部委联合发布了《金融业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也为期货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期货市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这一目标符合当前期货市场的发展现实。结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历次讲话反复强调的“坚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期货公司应在完善多层次的期货市场结构、设计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产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三个方面认真贯彻落实。
完善多层次的期货市场结构
《规划》指出“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与郭树清提出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谋而合。
1.细分市场构成
期货市场只能承担期市本身的工作,无法承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全部风险管理职能。一直以来,宣扬期货公司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言论是不严谨的。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坚持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首先应明确市场风险的划分,再细分风险中的风险构成,并利用期货市场的基础功能去防范和化解风险。既然单一的期货市场无法规避企业所有的风险,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就需要建立起以期货市场为中心的风险防控体系,用以填充、弥补和匹配企业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市场需求。
2.打造多层次市场服务体系
《规划》指出“在加强管理、严防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步形成有效地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按照《规划》要求,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的期货市场体系:最顶级是期货市场,其次是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最后是现货市场,通过不同侧重、不同层级的市场体系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场外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运作来满足自身需求。由此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价格传导机制,不同交割品级、不同交割状态的产品生产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最终形成整个行业的权威价格,进而实现《规划》“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发展目标。
设计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产品
1.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期市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
《规划》强调“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推动发展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权、原油期货、碳排放期权等。继续加强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在确保股指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国债期货,以及利率、外汇期货期权产品等金融衍生品。”根据《规划》,未来期货市场将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迎来新的创新高潮。
2.通过创新产品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随着《规划》细节的逐步落实,特别是在相对复杂的期权创新推出之后,期货市场的专业性特征将进一步凸显。要想更好地履行期货公司服务实体企业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在《规划》指引下,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开展创新。
期货市场属于风险管理市场,需要参与者具备相对较高的基础条件和风险管理能力。小型、微型企业以及广大农户亲自参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是不现实的。对他们而言,最需要的不是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是通过购买期货市场衍生的创新产品实现套期保值或对冲风险,即借助期货公司提供的差异化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此,期货公司必须通过创新产品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
针对“三农”问题,《规划》提出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拓展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渠道和模式。《规划》对服务“三农”经济的要求既是期货公司服务农业经济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考量期货公司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落实《规划》要求,期货公司应进一步开展服务与产品创新,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通过创新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实践证明,通过创新产品服务“三农”经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以银河期货为例,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公司通过实践总结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全新模式,即“银、企、期”三方合作模式。自2004年项目开展以来,为近30亿元贷款提供了规避风险的保障,帮助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近1.2亿元,涉贷农业企业未发生一起风险事故,真正达到了零风险。
《规划》的推出,为期货公司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为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期货公司应在坚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基础上,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要求下,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利用期货市场,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