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竞争激烈
在黄金业务市场,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原本一直呈差异化竞争格局,各有着重的主打产品,如开展纸黄金业务包括中行、建行、工行、中信银行(5.26,0.05,0.96%)(601998.SH/00998.HK),股份制银行兴业、民生、浦发(600000.SH)、深发展等则更积极拓展黄金代理业务,在内部资源分配方面也更为倾斜,但自2010年10月强制平移制度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之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行的竞争格局开始呈现明显的同质化趋势。
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交易产品分为四类:一是交易类,包括账户金(纸黄金)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AU(T+D)产品,前者如中行的“黄金宝”,类似于股票交易,只能单向做多,在银行纸黄金开盘时间内,任何直接买入卖出交易都可直接到账,也可选择挂单交易,不发生实金提取和交割;二是实物类的品牌金,即商业银行出售的以自己命名的实物黄金,如中行的“银行金”,建行的“龙鼎金”,民生银行的“非凡金”;三是融资类产品,如黄金借贷(黄金租赁)、黄金抵押;四是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
工行贵金属业务部市场开发处处长徐争表示,各类黄金产品的选择取决于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投资者敢于以小博大,可以尝试风险大、收益高的黄金期货和“黄金T+D”等黄金杠杆产品。
“原来利润贡献不大,但2010年工行黄金业务收入已达约8亿元,已占全行利润近1%,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工行贵金属业务部人士透露。
在交易类业务方面,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得益于拥有3亿客户渠道的绝对优势,工行的交易类产品开始领先于此前交易规模一直位于同业前列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
“股份制中小银行的优势是决策机制灵活,一旦推广新业务可以倾注所有资源冲击市场,速度非常快、业务专注性强;而大银行决策链条长、速度慢,加之业务种类广泛、体量大、战线较长,资源不可能专注于一个业务上,但一旦决定集中力量投入,占领市场则具有绝对优势。”工行前述人士表示。
目前黄金业务总量迎头赶上建行和中行的工行,已成为国内同业中贵金属产品体系最全的银行。前述工行人士介绍:“我们采取均衡战略,希望不同销售旺季有不同的主打产品,比如春节是实物金的营销旺季,而当市场波动比较大,单向交易的纸黄金不好时,客户的T+D产品会比较活跃。”
而此前一直偏重于自营业务的中行,“未来的业务方向也要趋于均衡。”中行黄金交易部门人士透露。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黄金衍生类产品还并不丰富,只有中行的黄金个人期权产品,由中行报价,在柜台交易。
“虽然代理个人业务手续费不多,但工行一开展金交所的代理个人业务,我们也面临客户流失风险,不开展不行。”建行一位人士也表示了一丝无奈。
交易系统隐患
前述业内人士并不认为银行在现有黄金市场涉水过深是件好事,“如中行的自营业务含金量最高,而金交所代理业务不需要含金量,只收手续费,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却相对较大。”
他认为,类似AU(T+D)“过山车”事件很难保证以后不会重演,商业银行的黄金交易平台是绑定在网银系统上的,系统再投入的成本比较高,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问题。
鲁丽罗认为,中国应建立自己的银行间黄金市场,银行之间可以对冲交易,如伦敦金银协会(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负责黄金白银现货交易的全球金银行业同业公会。
“技术上并不难,只需要央行提供黄金清算。”鲁丽罗认为,银行间黄金市场的产品比金交所的产品风险相对可控,“银行间黄金市场的交易,银行是交易对手方,一旦系统有失误,所有的交易银行可以恢复;比如纸黄金就是客户和银行做交易,银行是交易对手方。”
她指出,现在的代理个人业务是客户通过银行渠道在金交所交易,“一旦出现系统风险,无论是交易所还是银行,根本控制不了,也无法恢复原交易。”
事实上,自2005年金交所推出AU(T+D),综合类会员尚无出现过爆仓事件,而自商业银行2009年7月开始这一业务刚一年,就出现了前述8?31爆仓事件,给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上海黄金交易所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原来个人可以通过综合类会员参与黄金交易的130个通道,现在主要集中在四个通道即四家代理个人黄金交易的商业银行,给银行自身及其交易系统,以及黄金市场的健康运行都带来很大压力和隐患,“一个通道出现问题,就意味着市场的四分之一出现问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