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公司与图洛石油公司(“图洛”)已完成此前签署的销售和购买协议(“协议”)的交割。根据协议,公司收购了图洛在乌干达1、2和3A勘探区各1/3的权益。交易总对价约为现金14.67亿美元。
自2011年4月三方传出共同投资约100亿美元于乌干达项目以来,最终在十个月后达成合作协议,比之前预测的时间晚了近半年。
2012年2月22日,乌干达图洛石油总裁,EllyKaruhangu在2012中国非洲投资与风险论坛上透露,图洛与中海油的合作谈判已经持续有两年时间。“我很荣幸地宣布,昨日我们与中国最大石油公司之一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我们将联手共享未来的繁荣。”
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将担任原3A区块中新Kanywataba勘探许可证及由原3A区块Kingfisher发现转为生产许可证的作业者。图洛和道达尔将分别担任2和1勘探区的作业者。
这并不是中国能源企业第一次走进非洲。来自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非洲开展招标活动的国家和推出的区块明显增多。2010年前10个月,共有8个非洲国家已举办或计划举办招标活动,对外招标区块超过150个,招标活动集中在北非和西非地区。
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年初的苏丹人质事件,之前的突尼斯政变、南苏丹独立、索马里海盗事件等局部地区的政治动荡加剧了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投资的风险。非洲部分资源国家也加大了对本国资源保护力度,提高了合资合作门槛,政府甚至直接干预重要资产交易,但这并不影响中国能源企业进入非洲的大好前景。
上周,记者采访了多位非洲问题专家,包括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中非工业合作论坛秘书长程志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小峰、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能源企业投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企业与非洲企业的合作,应当着眼于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关系,在合作模式上有所创新。
中非能源合作简介
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410.6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8.1%;天然气资源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3%。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5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73%。
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石化与中国国家海上石油公司联手收购安哥拉一个海上油田20%的权益,到中石油与AnardarkoLiberiaCompany(美国)联合中标利比里亚一个石油勘探项目;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20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续发展的局面。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呈现哪些特点?
程志刚:中国与几乎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现在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日用品等方面,未来5—10年,中国企业要加强对非洲技术、信息的投资,比如物联网技术、比如三网融合技术,不可否认,将来谁能在非洲的信息技术领域获得优势谁就能在非洲的发展中获得优势。
贺文萍:和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具有一些优势。比较突出的是人力成本低,效率高,利润期望值较低,这些优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现在大力提倡进入非洲的中国企业实行“本土化”,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所要实现的,就是要从以劳动成本取胜,到以质量、管理取胜,创造自己的盈利空间。
如何看待中国和非洲在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
贺文萍:现在,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知识产权转移的做法并不太多,非洲国家和企业更希望中国企业进行技术转移。
宋智晨:在互惠共赢的前提下,中国能源企业向非洲转让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目前,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正面临越来越多指责,其中一点就是指责中国能源企业只关注开采非洲的资源,而没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适当地向非洲转让技术和知识产权,势必有利于减少这些指责。同时,非洲政府普遍欢迎外国企业推动当地技术的发展。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必然有利于在非洲的进一步发展。
张小峰:对于向非洲国家转移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现在的大部分非洲国家,还不太愿意或者是不太有足够资金去购买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所以,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应增强非洲国家的学习能力,帮助非洲国家培养成熟的技术型人才。
对非合作: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重视哪些问题?
张小峰:若要实现中非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应从如下方面进行考量和着手:
第一,无论从政府角度,还是企业角度而言,都应加强对非经济合作的整体战略规划,并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体系。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及恶性竞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不利于双边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商务部虽然联手国内某些非洲研究机构制定了对非经贸合作的战略规划,但似乎并不足以指导中非经贸合作的具体操作。
第二,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非洲政治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这是北非政局动荡给中国企业上了教训深刻的一课。诚然,这也和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机构“走出去”严重滞后有较大关系。目前,国内保险机构走出去做得较好的只有中信保。与此同时,对政治风险担保门槛高、成本高也是制约企业投保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推进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金融机构“走入非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中国企业应注重把在非的近期目标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利益与非洲本土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自身发展与非洲国家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几个结合都应该在我制定对非总体战略规划时得到集中体现。
第四,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在开展对非合作中,注重对非适用性技术的转移,在这点上我们的企业应多多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的做法。此外,这点在中非合作论坛对非举措中虽多有体现,但目前企业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对非进行适用性技术转移进程中,企业应注重对非人力资源培训。
第五,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制定对非合作战略时,应加强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全方位和多层次合作、沟通。只有基于翔实调研的规划,才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第六,应该加强NGO组织建设。NGO组织比较特殊,一方面,它可以和政府组织打交道,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和非政府组织打交道,利用其灵活身份协调各方利益。
贺文萍:目前,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投资相关的战略规划确实不够完善,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但是要想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详细具体的规划方案谈何容易?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中短期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好好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领域,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投资。
投资非洲:潜在风险有哪些?
宋智晨: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风险较大,包括政治风险、商业风险、人身风险等多个方面。政权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换届影响合同的持续性属于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往往难以通过企业自身进行化解。商业风险和人身风险多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相对而言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比如注重本地化策略,雇佣当地员工,与当地政府和民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等。
程志刚: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多以能源为主,而非洲部分地区政局比较动荡,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建议,中国企业在赴非洲投资前,应了解欲投资国家的政治状况,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目前在中国没有这种专门的评估机构。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时候也不要过于集中,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购买相关保险是规避企业风险的一个有力措施,但不是唯一的措施,而且投保额过高也不利于企业的收益平衡。
张小峰:非洲国家政局总体向好,但局部动荡不可避免,这是未来若干年非洲大陆政局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间接影响,但其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有利于中非间深化投资合作。
贺文萍:政治动荡的风险,在非洲局部存在,但是并非普遍存在。一般来说,大部分非洲国家即使换届,新政府也会承认前政府签订的一些合约。去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做法,使风险降低。
第一,在选择投资地时,中国企业尽量选择政局稳定、政策持续性较好的国家。
第二,善用法律约束。中国企业与非洲国家、非洲企业合作时,可以补充一条政局变动时合同的变化。这样即使以后打官司,也有所保障。
第三,寻求第三方的保障。请一些独立机构、认证机构、保险公司为企业担保,购买相关的商业保险。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去”近30年了,这种意识还比较薄弱,真正主动愿意投保的企业较少。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有三四年期限的项目没有必要购买保险。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非双赢?
宋智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非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双方的信任基石,这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中国企业相对于美韩等国的优势。企业应当积极加以利用。另外,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时,应当积极推动企业的本地化进程,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更易获得当地政府的欢迎,在竞标中也更具优势。
张小峰:我认为,中国企业在走进非洲后,也应该有所作为,以实现中非双方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尽快实现“本土化”,为非洲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履行企业责任,比如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普及。再次,和当地政府、NGO组织、民众社区保持良好关系,建立长久友谊。最后,做好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现在,不仅仅是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基于中东局势紧张,中国能源企业走进非洲对中国具有巨大意义。中非双方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关系。
程志刚:进入非洲的企业无外乎国企、央企、民营企业三种。国企进入,要考虑国家战略;央企进入,要权衡利弊;民营企业的进入则要考虑自身实力,有所选择。另外,中国企业想在非洲发展,要了解非洲人民的性格特点、文化习惯,为其提供优质产品,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售后建设,并保持合理有序的竞争。
安全、机遇、挑战、未来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关键词。每一个词都代表一个很大的方面,都有待于时间去进一步给出答案。(付常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