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秘书长胡卫平26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推出原油期货是我国针对现实又针对长远的战略举措,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价格管理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对相关企业而言,原油期货能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应对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时更为主动,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话语权。
中国证券报: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哪些风险因素?
胡卫平:由于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能源消费的主要成分,因此谈能源安全很多时候是指油气。就我国而言,油气在能源安全的框架下考虑,无论是自产还是进口,都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安全,二是运输安全。前者保证我们能有及时、足量的能源供应,后者则保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能源都能按期、保质送达需求方。当然,无论是油气还是其它能源,既然形成市场,就必然会有相应的市场风险产生,比如一定幅度的价格波动,这也是考虑能源安全问题必须顾及到的重要因素。
中国证券报:面对原油价格的波动,有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胡卫平:有必要指出,所谓油价的稳定并非是指一个固定不变的势态,我们希望价格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波动。但是,就实际而言,并非如此。依我观察,尽管有升有降,总体上看,油价上涨是必然趋势。
基于此,从静态或者常态上讲,市场对于价格波动的应对办法其实很简单,因为价格本质上就是反映原油市场供需关系的信号。从这个角度来说,主动采取市场机制进行调控,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办法。
但是,若从动态角度看,原油的大幅波动更多地受到了一些供需之外的因素影响,比如地缘政治等等。原油具备商品属性的同时,还兼具社会属性和金融属性,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屡屡担当政治筹码角色,甚至还成为投机炒作工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统筹考虑,以一种系统、全面的办法来应对。应将上述三重属性综合起来,既考虑供需因素,也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制定举措,多管齐下,使油价波动处于可控状态。
中国证券报:中东地区是主产地,但原油价格却更多看欧美,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如何提高我们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
胡卫平: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力量日趋增强的背景下,原油已为成熟的世界市场。现在,我们每年消费的石油与日俱增。但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依然不强。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我们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以成熟的高级市场形式来调节和保障我国原油供需,并通过原油期货市场机制建设逐步提升我国对国际原油贸易的话语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中国证券报:您对原油期货怎么看,对于相关企业有何意义?
胡卫平:中国推出原油期货交易,这是针对眼前又针对长远的战略举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价格管理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对相关企业而言,原油期货能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应对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时更为主动,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话语权。
原油期货推出后,国内相关企业虽然可能受到诸如人才结构、经营模式上的挑战,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据我所知,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内的不少企业对原油期货都持积极欢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