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跌。其中,原油价格出现阶梯式暴跌,一度逼近50美元每桶,创出5年新低;能源、钢铁、橡塑等20余品种创出3年来的最低位;钢铁板块“灾情”最为严重,以铁矿石、螺纹钢为首的8个品种价格触及10年来的最低位。进入2015年,市场预期的拐点能否出现,大宗商品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继原油价格十二连跌之后,铜价也迎来了连续两天的暴跌。这让原本就处于“寒冬”时期的大宗商品,又增加了一丝“疼痛”。
1月13日和14日,铜价连续两天暴跌,最低跌至每吨5353美元,最近小幅反弹至5670美元。从2014年7月初高点7212美元以来,铜价跌幅超过20%。
自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深幅下跌,原油、矿石、大豆、金属、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平均跌幅超过15%,其中原油价格由年初的近100美元/桶回落至年末的50美元/桶;在铁矿石价格方面,跌幅亦有4成。刚刚进入2015年,又迎来有色金属价格暴跌。1月中旬伦敦铜价格跌幅一度超过8%,创5年半新低,与此同时,锌、铅及镍价也跟着跳水。58种大宗商品中环比下跌的达到了52种。
处在阵痛期的大宗商品使得市场悲观情绪弥漫,事实上,大宗商品之“痛”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
缘何集体下跌
大宗商品的集体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
铜作为一种工业金属,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电子设备,因而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对于其价格的下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指出,行业数据显示,铜的基本面变化不大,唯一发生变化的就是油价。在布伦特原油超过50%的大跌过程中,铜价同期下跌18%,因此油价下跌是铜价下跌的主要推动因素,因为油价下跌降低了铜的开采成本。
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春凯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油价格下跌主要是由于国际原油的暴跌,从2014年6月的中下旬到现在,国际油价跌了将近60%。炼油产品很多是以原油作为原料的,所以跟跌是比较明显的。需求的疲软也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但主要是国际原油的暴跌导致的。下跌的深度也是由原油导致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都是共振导致下跌的因素。
除了受原油下跌影响外,经济不景气,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疲软也是致使其价格大跌的重要原因。
高盛最近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需求疲软和成本下降是铜价暴跌主因。报告表示,铜价过去两个月的下跌主要反映了需求疲软,尤其是部分宏观数据低于预期,这也可以从近期金属价格集体走软得到印证。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问题,金银岛(北京)资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分析师杨向宏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打了个比喻,他说:“就像人一样,一段时间要生一次病,要排毒。”
杨向宏分析认为,一般来说,大宗商品是会随着供需的变化,价格会有波动。一般是易涨难跌,比如2008年大宗商品一路狂跌,到了2009年又涨上去了。到了一定时候,需求面对价格上涨支撑不了了。因为价格高涨,大宗商品的盈利都很好,导致很多人都进入投资。那么,只要下游需求一疲软,产能过剩就会显现出来,就会出现大跌。
在这一轮的大宗商品下跌过程中,中国需求的疲软被更多地用来解释此次暴跌行情。此点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上一轮大宗商品的黄金时期也正是伴随着当时中国对铁矿石、煤和铜的巨大需求而产生的。
杨向宏表示,这次的大跌与中国有直接的关系。早几年中国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需求很旺盛。比如在铁矿石、铜等的进口方面,这就导致全世界都跟着“兴奋”,许多国外的生产商在不停地扩产。但是中国的需求有30%是浪费掉的,是重复建设,比如一些高架桥修好以后,过几年又拆了重建。但是在新的一届政府上台后,很多事情都透明化了,很多官员不敢再贪了,就导致这种重复建设的浪费大幅度减少。这样一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就要下降。
此外,杨向宏还认为大宗商品需求疲软与中国当前基建投资饱和有关。在过去“虚高”的需求下,相配套的产能都到位了,但是现在的需求却没有那么高了。
事实上,大宗商品的下跌也不能完全“赖”在中国身上。杨向宏就指出,首先是整个欧洲很乱,比如乌克兰危机、俄罗斯问题等。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欧元区是一体的,这种不平衡就导致发展较好的国家认为自己被拖累了,发展不好的国家就借机揩油。这样的危机就导致了需求萎靡不振。
朱春凯也表示,在国际原油下跌的过程中,那些本来就产能过剩下游需求受到影响的产品跌幅肯定是更大一些。
机遇还是挑战
在大宗商品持续下跌时期,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但有人分析称,这样的下跌将带来机遇。
分析指出,一是低成本建设机遇。如果完全满足国民经济短板领域需求,就必须进行规模巨大的基础建设,由此将产生持续性、大规模的原材料消耗,在进口原油、天然气、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方面会有大量需求,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深幅跌落及继续下降,当然为中国低成本建设提供了一个机遇,可以节省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建设材料成本。二是低成本商品储备机遇,抓住大宗商品价格一段时期低迷的历史机遇,进行大规模的重要资源商品储备。第三是低成本兼并收购机遇。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致使许多相关企业严重亏损,相继陷入困境,其资产权益价格低廉,中国外汇储备升值,购买能力提高。是中国进行全球资源权益兼并重组的机遇。
另有分析指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使得原料成本降低,利润将向产业下游转移。
对此,杨向宏表示,中国现在的基本建设是在“还债”。以前中国很多地方没有地铁,没有桥梁,这个就需要基本建设的投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人口涌向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就需要建更多的地铁等。包括高铁的建设。这些方面的投资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高,但这几年这样的投资已经饱和了。而在不发达地区,投资虽然没有饱和,但是效益不好,也无法吸引投资。
这表面在基建投资上处于有效益的地区已饱和,不饱和的地区无效益的状态。此外,目前中国的投资浪费,重复建设也在大大降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很有可能不如预期中的那样拉动需求。
对于利润向产业下游转移的说法,朱春凯表示不能这样“一刀切”。他表示,有些产品受到原油下跌的影响比较大,产品的跌幅比原料的跌幅还要快,这样就会产生亏损。有一些产品,比如化工方面的产品,国内并没有产能过剩,就那么几个企业生产这种产品,需求受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实行联合保价,产品跌得不是特别快,但是原料跌得特别快,这样就会盈利比较大。对部分行业是有机遇的,但并不是对所有行业都存在这些情况。
杨向宏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强调,成本下降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前提是产品的最终价格没有下降。很多产业上游企业都在想尽办法进军下游企业,愈演愈烈,机遇就在这里。那么,两年以后,下游的商品大幅降价会是大概率事件。
大宗商品的下跌使得经济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朱春凯指出,这对地方的炼油企业会存在消极影响,本来产能就有点过剩,原油价格下跌,利润又被压缩了,有些企业就难以维系了。在资本市场,一些替代品上,比如新能源和煤炭都受到原油下跌的影响。
杨向宏则表示,大宗商品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是大幅下降的,所以GDP的增长以及CPI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垄断的不断打破也导致了虚高的价格下降。
未来向何方
201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行压力。去年美国量化宽松退出、加息预期,各地需求进一步萎缩使得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世界银行在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并且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3.4%下调至3%。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表示:“近期和未来将进一步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将有助于经济抵御房地产建设活动下滑带来的冲击、抑制实体经济"硬着陆"和金融体系的风险。但这些措施都不足以扭转实体经济下滑趋势。”
瑞银预测,认为未来1-3年,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低迷。在他们看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难以再用“需求”来解释,更多反映的是新的结构性变化。
朱春凯则认为,现在是下跌的末期,以现在来看,未来油价上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杨向宏表示,后期不会再有太大的跌幅。比如原油,真正能让原油有更大下跌的是新能源,但是新能源现在发展还没有那么快。
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对于2015年大宗商品市场的分析指出,“2014年的"超跌"多少已经透支了2015年本该有的回归份额,因此不排除超跌反弹的可能。”他认为,“而且有些品种如盐、稀土、硼等价格已经处于一种超跌造成的不合理状态了。”
根据他的判断,2015年大宗商品市场总体走势可能会是“M”形;市场会在一二月迎来一波小行情,随之进行3-5个月的回调整理,而2015年秋季或成为市场再度上行的最佳窗口,四季度则是第二个整理期。
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副主席暨首席策略师哈继铭表示,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会达到3.4%,美元走强,大宗商品领域价格走势低迷,中国投资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尤其是硬大宗商品有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