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务员考试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新疆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内蒙古 |
山西 | 宁夏 | 青海 | 深圳 |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就业而不是学生毕业
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并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新方式来解决,必须要有长效的机制来保证。
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新理念。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合格与否,任务完成与否主要还是看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即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大学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直接推动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特别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认真分析从就业状况和就业率所反射出来的社会对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拓展等的不同要求,及时地进行改革调整。学校要把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率做为办学的导向仪,做为教育教学改革试金石。
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质量和社会需求两者不可或缺。以本科学生为例,当年的专业招生人数基本是依据四年后社会需求而确定的。而这种对四年后的预测,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太快,往往形成巨大的落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评价也在变化。保证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是高质量的又是社会需求的,就需要高等学校不断地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通过数百个建立在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在单位对学校教育过程及教育内容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分析,提出今后1~2年社会对专业人数相对科学、明确的预测,提出社会对毕业生质量要求的定性分析报告。同时,改革教学方式,以一级学科招生,一二年级学习基础及应用基础课程,第三年或第四年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数需求的预测,确定专业方向及人数。学校部门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和评价及时调整、改革,形成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自适应机制。
从学校完成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的结点是学生就业而不是学生毕业。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体现的是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中心;学院的院长作为第二责任人的责任是组织、督促本学院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求职,检查督促对自己所辖学生的具体直接的就业指导。博士生导师、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以及本科专业系或教研室主任的职责是了解掌握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信息,了解掌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思想状况,直接开展就业指导,完成当年的学生培养任务。同时,要在学校每个硕士点、每个本科生专业确定一名相对固定做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这是学校就业工作的基本队伍。第二个层次负责人由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协助,对本学院各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就业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第一层次负责人由主管学生的副校长协助,对学校的就业工作进行安排布置,督促检查。
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长期从事就业工作外,高等学校要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就业学生提供丰富、快捷、详尽、方便的就业信息服务。专门的举办讲座、宣传、教育的教室,就业资料图书查询阅览室,信息公告栏等硬件的建设也是必备的。学校每年就要对每个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进行就业状况和就业率的检查评估并兑现“挂钩”政策。同时将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反馈,有针对性的调整改革。
学生的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拓展以及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也是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须具备的条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号召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调;诚信守法、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就是德育教育的主调;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增加文化艺术修养,健康身体心理素质,这就是素质拓展的主调;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忠于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青年大学生共产党员,即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也为企业用人单位输送骨干力量,这就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调;就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更接近社会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进学生需求,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素质拓展、学生党建工作更富有时代感,更有实效性,更能得到学生欢迎和响应,也使学生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素质拓展、学生党建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